为实现消除血吸虫病工作目标,助力健康江西、健康中国建设,保护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在全社会形成群防群控的良好氛围,江西省寄生虫病研究所特邀五位血吸虫病健康科普专家制作《认识血吸虫 预防血吸虫病》血防科普系列微视频,共分10期,分别是:“我国当前的血吸虫病防治策略”、“血吸虫病”、“血吸虫生活史”、“血吸虫病流行特征”、“血吸虫传播的关键角色——钉螺”、“小心水中隐形刺客——血吸虫尾蚴”、“血吸虫病对人体的危害”、“血吸虫病可防可治,关键在早发现、早治疗”、“户外游玩警惕血吸虫病”、“血防工作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
以图文并茂、深入浅出、知识讲解的形式,打造江西省省级血防权威科普系列视频,通过在江西省血吸虫病流行区的应用,进一步提高疫区群众对血吸虫病的防治知识水平和防范意识,有效引导疫区群众摒弃不良生活习惯和行为方式,为推动血吸虫病防治事业的发展,2030年全国/全省消除血吸虫病危害作出贡献。小心水中“隐形刺客”——血吸虫尾蚴
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
血吸虫病室 副主任医师 袁敏
1.看不见的威胁
血吸虫的感染阶段——尾蚴,是一种肉眼几乎看不见的水中“刺客”。当人或动物接触含尾蚴的疫水时,它们能在10秒内快速钻入皮肤。感染初期皮肤可能出现小红疹伴瘙痒(类似过敏或蚊虫叮咬),通常2-3天自行消退,但这已是感染信号!
2.高危人群
劳动者:血吸虫病疫区的农民插秧、渔民捕捞时,可能会长期接触疫水,感染风险最高;
青少年:在血吸虫病疫区有螺地带游泳嬉水、摸鱼捉虾等亲水活动易遭遇尾蚴攻击;
新入疫区者:外来务工、旅游者和垂钓人群进入疫区因缺乏防护意识也是容易中招的人群。
3.感染程度三要素
接触面积:游泳比沾水洗手危险;
接触次数:反复接触疫水会累积感染量;
接触时长:尾蚴有充足时间入侵。
文章来源:江西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