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根医生在常德创办广济医院
发现国内首例血吸虫病病人
1898年(清光绪24年),美国驻华公使田贝,派美国长老会传教士、美籍医生Logan O.T(中文译名罗根,常德人称呼罗感恩),在常德市东门外二铺街租用民房开设诊所,诊所医务人员最初只有他夫妇两人,靠从美国带来的一台显微镜和一些药品器材,躬行医、护、药、检业务。这是西医进入湖南省境内开设的第一家诊所。1901年修建了第一幢病房后改名为广济医院,设有病床20张;1915年进一步扩建后改名为广德医院,病床增至70张,有医务人员24人。它是现常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前身。
首例血吸虫病病人的正式报道1905年11月,罗根在《中华医学杂志)( The China Medical Missionary Journal,1905,19:243245)发表题为《湖南省一例由日本血吸虫引起的痢疾病例》文章(图),内容摘要如下:
患者姓陈,18岁,男性,生长于湖南省常德县周家店,12岁开始打鱼,便中带血,情况日差;15岁时病情进一步发展而不能参加重劳动。患者仅4英尺6时(约137cm),恶病质样,但不消瘦,并无钩虫病所常见的浮肿。上腹部和胸下部示怒张的浅表静脉。肝左叶肿大到体中线左边、剑突下4横指。肝右叶在肋缘下2横指处可扪及。脾稍肿大。尿清晰,琥珀色。患者从未发现尿中带血。尿含微量蛋白,但镜检未见异常。
患者诉腹痛一日数次,继之便血。每24小时平均4次大便。两次粪检均见粪中有不少的血及粘液。显微镜下见到有鞭虫卵、十二指肠钩虫卵及蛔虫卵。此外,还发现一种卵,它们是卵圆形的,浅黄色或清晰无色,比钩虫卵大些,内含一个胚。其中胚像西瓜子一样,一端尖些并具有圆形突起,这一端与胚体之间似有颈样狭窄处。胚体具纤毛,但不太明显,纤毛似无明显运动。胚在壳内时,纤毛不像棒状而像疟原虫的色素颗粒样。有两次在盖玻片上略加压力,弄破了卵壳,观察其中之胚,其纤毛呈棒状,从体表不同角度外伸。无法很好地描述其内部器官,因为看不清楚。大体上,胚前端突起与狭窄处的球状结构是相连的。有些标本的球状结构似呈袋状。胚体中部及宽端的球状物粗些,反光性比狭窄处差些。
作者查阅了当年卡托医生在《热带病杂志》(英文,1905年3月1日)及桂田富土郎教授在同一杂志(1905年4月1日)发表的文章后,对病人作了更为详细的检查。未在粪中发现卡托医生所报告的未含胚的血吸虫卵。因此,作者所见到的虫卵应为桂田教授所报道的日本血吸虫卵。桂田所见的血吸虫卵含胚,作者所见的几十个血吸虫卵均含胚,所见的病人临床症状与桂田所报告的极相近。故认为是日本血吸虫病。
罗根医生的生平事迹
罗根,美国马里兰州人,出生年月不详,基督教徒,自幼聪明,精力过人,少年时即在铁路工作,后为济世救人而精研医学,先在湖北宜昌行医传教,后于1898年借其夫人孟氏(美国注册护士)来常德行医传教,创建广德医院并担任院长,一直到1919年12月19日不幸去世为止,在常德工作了21年,名声卓著。他的主要事迹如下:
1.在湖南最先开始推行新法接生,实行分娩的“一躺三消毒”(即躺着生孩子,断脐用具、接生者的手和产妇外阴消毒)。
2.1903年首先在湖南发现间日疟原虫、三日疟原虫和钩虫卵。
3.1905年他报道我国国内第一例日本血吸虫病例。
4.1909年到岳阳城陵矶,向美孚石油公司募得光洋10万元,并在常德城内向各商家募捐,用于扩建医院及建立懿德小学。
5.1910年报道了1例在岳阳感染血吸虫病的美国儿童
6.1915年创办了广德高级护士职业学校,学制3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