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人赞 精神传 走进中国血防纪念馆

近日,中国侨联公布第八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名单,经我省侨联积极遴选申报,我省安源路矿工人运动纪念馆、中国血防纪念馆、王阳明展览馆(崇义县博物馆)等3家单位入选第八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至此,我省已有11家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 


1958年6月30日,《人民日报》发表长篇通讯《第一面红旗——记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经过》。毛泽东主席看到这个消息,夜不能寐,欣然命笔,一气呵成豪迈诗篇《七律二首·送瘟神》,充分体现了毛主席关心人民疾苦的为民情怀。



近日,中国血防纪念馆荣获中国侨联确认的第八批“中国华侨国际文化交流基地”单位。血防纪念馆于1978年10月3日落成开馆。2018年,在毛主席《七律二首·送瘟神》发表60周年之际,在原馆的基础上,进行提升改造建设成“中国血防纪念馆”,于当年12月14日举行揭牌开馆仪式。


中国血防纪念馆馆藏了大量来自全国各个血吸虫病流行省份的珍贵血防工作文物及血防历史文献资料,是收藏血防工作文物和史料的博物馆,更是弘扬血防文化和传播血防知识的科普馆,也是血防文化的研究中心、血防精神的传承基地和血防对外交流窗口。


中国血防纪念馆先后被有关部门授予 “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健康科普基地”、“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江西省文物保护单位”等荣誉称号。自开馆以来坚持免费对外开放,先后接待来自国内外参观者500余万人次。


余江县在消灭血吸虫病的过程中,铸就了伟大的血防精神。2006年5月23日,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会议在余江县召开,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国务院血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吴仪出席会议,把余江血防精神精辟地概括为:“战天斗地,敢为人先,不达目的,决不罢休”。余江县血防成果持续巩固,血防工作取得了出色成绩,为巩固血防成果树立了典范。



血吸虫病在古代书籍如《内经》《千金方》中早有类似的记载。20世纪70年代,在湖南长沙、湖北江陵先后出土西汉古尸,分别在其肠、肝等组织找到血吸虫卵,证明血吸虫病在我国流行至少有2100多年的历史。1983年在云南省洱源县发现的钉螺化石,距今2百万年至1万年。



血吸虫病是一种地方性疾病,由血吸虫寄生于人体或哺乳动物引起,血吸虫需在钉螺体内生长繁殖后才能感染人或哺乳动物,血吸虫病通过含有血吸虫尾蚴的水体传播。




血吸虫病危害深重,历史上染病者众多,夺命无数,流行区村落破败,田地荒芜,一片凄惨景象。



党和政府历来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建国伊始,毛泽东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伟大号召,中央成立了防治血吸虫病九人小组。毛泽东主席一直把群众的疾苦挂在心间,对血吸虫病防治尤为关注,亲自到疫区考察,与科学家和干部群众商谈防治大计,多次作出防治血吸虫病的重要指示。


余江县于1955年底建立了以县委书记挂帅的血吸虫病防治领导小组,作出了“半年准备,一年战斗,半年扫尾,两年消灭血吸虫病”的决策。余江人民奋起向瘟神宣战,以英勇的革命干劲,坚定的斗争毅力,经过两年的艰辛努力,于1958年率先在全国以县为单位消灭了血吸虫病,树立了全国血防战线第一面红旗。


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发出专门文件,召开专题会议,分阶段制定规划,有步骤地开展防治工作。各流行区省份先后建立血防指挥协调机构和专业防治机构,陆续开展疫情摸底调查,着手防治工作。

建国初期,全国疫区各地全面展开血吸虫病防治,兴起了轰轰烈烈送瘟神的群众运动。建国初全国有血吸虫病人1100多万,目前约3万。全国已于2015年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其中有5个省达到了血吸虫病消除标准,4个省达到了血吸虫病阻断标准。全国正在为实现2030年消除血吸虫病目标而努力奋斗。



血吸虫病给流行区居民造成巨大灾难,为解除群众疾苦,党和政府制定优惠政策,实施健康扶贫,血防人员送医送药上门,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疫区人民心中。



现在全国各血吸虫病流行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身体健康,生活小康,乡村秀美,社会经济全面发展,到处呈现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国经验走向世界。现在全球78个国家有血吸虫病流行,近8亿人受到血吸虫病威胁。中国积极参与全球血吸虫病治理,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根据国家规划和全球防控血吸虫病路线图,努力迈向消除目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多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