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刘光辉
1 9 5 8 年,我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江西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的报道,毛主席读了报道后写下七律诗《送瘟神二首》。今年,恰逢毛主席光辉诗篇发表4 0周年,余江县消灭血吸虫病4 0 周年,我应当地县委之
邀再访余江。
一篇报道为何使毛主席夜不能寐,欣然作诗。
余江县城紧靠浙赣铁路,历史上是邓埠镇,原属血吸虫病流行的疫区。1 9 5 8 年全县消灭了血吸虫病后,我到这里采访,见到农田有了自流灌溉,镇里盖了不少新房,但还是一个只有几千人的小镇。1 9 6 1 年,余江县城从北部锦江镇迁到这里,经过7 0 年代、特别是改革开放2 0 年的建设,小镇已发展成为一座拥有10 多万人口的繁华城市。
1 9 5 8 年5 月下旬,中共江西省委书记方志纯到余江检查血防工作,我和《江西日报》记者陈秉彦随同采访。我们从南昌直接来到邓埠镇疫区。县血防工作站、医治血吸虫病的医院、省里派来帮助防治血吸虫病的大批医务人员,都驻在这个镇上。余江县从1 9 5 5 年开始发动群众开展大规模血防工作,3 年消灭了血吸虫病,卫生部和省里组织著名专家进行了检查验收,在公开宣布为全国第一个消灭血吸虫病县之前,方志纯书记专门来余江检查。他在疫区走村串户,访问群众,察看新建的水井、厕所和灭螺工程。治愈了疾病的群众尽情倾吐内心喜悦,消灭了血吸虫病后的农村出现许多新景象,使这位省委书记流下了热泪,我和陈秉彦也深受感染。采访归来,我写了一篇通讯送陈秉彦斧正,他补充了一些材料,以后就成了《人民日报》1 9 5 8 年6 月3 0 日登出的那篇题为《第一面红旗》的报道。
4 0 年后再到余江,我见到的第一个人是县委宣传部徐光友部长。他问我:你是什么时候知道毛主席写了《送瘟神二首》的?你的那篇报道使毛主席夜不能寐、欣然赋诗,你得到了什么奖励?徐光友调到余江工作不到1 年,但对血防工作并不陌生。由他提议,县里打算今年通过纪念毛主席《送瘟神二首》发表4 0 周年和消灭吸血虫病4 0 周年,进一步推动血防工作和经济建设。我告诉他,毛主席的两首诗是在1 9 5 8 年7 月1 日写的,我9 月间便知道了这件事。因当时新华总社编辑通知了江西分社,并要分社派记者写一篇婺源县基本消灭血吸虫病的报道,配合毛主席两首诗的公开发表。
但是,我过去以为毛主席这两首诗是在北京写的。一直到1 9 9 3 年,在浙江省举行的一次纪念毛主席百年诞辰的座谈会上,我才知道毛主席是住在杭州西湖边的刘庄写这两首诗的。我对徐光友说,我的那篇报道写得并不好,没有受到什么奖励。《人民日报》当时登在第3 版上,却被毛主席看到了。我想,毛主席为此欣然作诗,原因可能是,肆虐千百年的血吸虫病被消灭,“棺材田”变为吨粮田,“寡妇村”变为幸福村,“苦妹子”成为县劳模,枯木逢春,民众新生。这正是毛主席极其关心和希望的。毛主席早在1 9 5 3 年致一位中央领导同志的信中,就指示“必须着重防治”血吸虫病。
1 9 5 5 年召开的华东、中南地区省委书记会议上,又确定“一定要消灭血吸虫病”的目标和措施。余江县奋战3 年,靠群众与科学相结合,终于实现了他提出的目标,创造了奇迹,树起了全国血防战线上的第一面红旗。毛主席怎能不浮想联翩,欣然作诗,抒发情怀。
《人民日报》于1 9 5 8 年1 0 月3 日公开发表了毛主席的《送瘟神二首》。余江人民在县城建立雄伟的送瘟神纪念碑,碑上刻着毛主席《送瘟神二首》手稿,吸引人们经常来到这里瞻仰、学习。再访余江后发现,“第一面红旗”依然迎风飘扬。
这次重访余江,我首先要了解巩固血防工作成果的情况。江泽民总书记在1 9 8 9 年1 2 月1 1 日写给湖区五省血防工作会议的信中指出,“近年来我国血吸虫病疫情又有所回升”。余江现在疫情怎样?送走的“瘟神”会不会卷土重来?
我曾在余江宾馆见到江西省寄生虫病研究所李国华教授。李教授1 9 5 6 年和一批医务人员从省里来到余江,帮助防治血吸虫病,一干就是6 年。1 9 6 8 年又下放到余江血防工作站,当了几年站长。他为余江消灭血吸虫病作出过贡献。据李教授说,经他治好的病人,没听说有复发的。他的身前站着一个侏儒,个子虽矮,脸色却很好,体格健壮,他自己说能种田,能挑4 0 公斤的重担。李教授向我介绍,这个农民叫朱海珍,今年6 7 岁。1 9 5 7 年朱海珍到血防站查体时,已是血吸虫病晚期病人,枯瘦如柴,却又肚大如鼓,病入膏肓。李教授为他精心治疗了几个月,先服中药恢复体质,后注射药剂治血吸虫病,终于从死亡线上将他救了回来。
从1 9 5 7 年到现在,余江血防工作始终坚持“长期观察,定期复查,反复斗争,巩固成果”的指导方针。每届县委、县政府都明确认识到,余江是“第一面红旗”,毛主席曾作诗称赞,因此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和作用,血防工作的成果只能更加巩固、扩大,“红旗”决不能倒。4 0 年来,县委书记换了1 0 多个,每位书记都兼任血防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巩固工作的基本经验
是:思想不松,机构不撤,队伍不散,经费不减,工作不停。
巩固工作量最大的是查灭残螺。每年春秋两季,全体血防工作者都要到孳生钉螺的杂草丛生地或渍水沟池边,细心查寻钉螺。他们早出晚归,不怕脏和累。自19 5 7 年至1 9 8 6 年,全县先后发现3 5 处残存螺,经由血防工作人员指导,群众对这些残螺点都作了处理。据统计,为消灭残螺,全县在巩固阶段共投工1 1 6万个,搬动土石1 2 8 万方,改造面积近2 0 0 0 万平方米,等于将原疫区“翻了个个”。兰田乡宋家村有两口旧塘,查到一只残螺,便全村出动,将旧塘填为宅基地。1 9 8 6 年,县政府向全县发出人人查螺的动员令
,凡发现一个残螺,奖励3 0 元。至今全县还没有一人因发现残螺受奖的。
据县血防工作站统计,自1 9 5 9 年至1 9 9 7 年,全县原疫区内查体近2 0 万人次,还对原疫区的耕牛、家犬、野鼠进行了检查或解剖,均未见新的感染。这一结果说明,县内传播血吸虫病的途径被一一切断了。
4 0 年后再访余江,我又得出了一个结论:血防战线的“第一面红旗”没有倒。
走街串巷,萦绕心头的一连串问题迎刃而解
余江县委书记江胜来对我说,你过去报道了余江的“第一面红旗”,如今余江有“三面红旗一颗星”了。后来我又听到好些人都这样说。
经我了解,余江“三面红旗”的第一面是血防工作。第二面红旗指的是1 9 5 9 年以来,余江县为部队输送合格兵员7 4 9 8 名,无一退兵,国防部授予“征兵工作先进单位”。第三面红旗是指建设3 条渠道,引白塔河的水灌田0 .6 7 多万公顷,因为建渠早、工程大、质量好,白塔渠被称为“江西第一渠”。由于管理好,效益高,包括疫区在内,灌区大部分农田实现自流灌溉,旱涝保收,成为亩产吨粮田,余江的粮食商品率提高到4 7 %,原水电部和江西省先后在这里召开水利管理现场会,介绍他们的精神和经验。还有那“一颗星”,就是经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用余江县企业家张果喜的名字为国际编号3 0 2 8 小行星命名。“3 0 2 8 ”小行星已被称为“张果喜星”。
我特地去访问这位企业家。不凑巧的是,张果喜到国外考察去了。据他的助手介绍,是改革开放大潮把这个二级木工推上余江县工艺雕刻厂厂长的位子,以后成为“世界木雕大王”。他创办的私营企业集团集科、工、贸为一体,拥有几亿元的资产。张果喜创办私营企业早,产品畅销国外,经济效益好,不仅是县里的纳税大户,而且吸收了一批农民进厂赚钱,影响很大。
“送走瘟神,迎来财神”,改革开放年代余江许多人这样说。余江这些年崛起了3 个特色经济群体:一是继张果喜之后,全县建立了2 0 多个工艺木雕厂;二是办起了2 0 多个手表等微型元件厂;三是形成一支5 00 0 至1 万人的眼镜销售队伍。工艺木雕集中在城镇;微型元件厂主要办在锦江镇;销售眼镜的大多是靠近鹰潭市区的中童镇人,销售大户1 年销售额达一两千万元,销售点遍及全国各个省市。一位副县长告诉我,这3项特色经济群体,其实就是群众致富的3 条路子,里面大小“财神”有几千几万,他们有活力,有前程,县里
专门成立了工艺雕刻、微型元件、眼镜销售3 个协会,两位副县长兼任会长,帮助他们修订规划,解决困难,搞好协调,促进发展。
这次,我还专门走访了过去曾访问过的马岗村、西坂村、张家村、兰田村、建头村。在我4 0 年前写成的那篇报道中,以“青春回到建头村”为小标题,叙写了这些村子送走“瘟神”后的变化。今天,再写这些村子的变化,小标题应当是“富裕来到建头村”了。张家村过去1 8 户,男人死于血吸虫病,户户有寡妇,是名副其实的“寡妇村”。现在,这个村出了师级军官、新闻记者、党政干部,当老板的也有好几个。
我向村干部提出两个问题:还有没有困难户?孤寡老人的生活怎样?我走一村问一村,答案越来越清楚。兰田村3 7 8 户中有1 0 户困难户,村干部掰着指头,详细地向我介绍这些困难户的情况,以及村委会帮困的
办法。从今年上半年情况看,到年末困难户大多可以脱困。马岗村有6 位孤寡老人,镇里每年补助6 0 0 元,村里每人每年发给3 0 0 公斤口粮,还提供烧柴和生活用品,各村的供给标准都一样。每个乡镇都办了敬老院,孤寡老人在那里安度晚年。我到邓埠敬老院看了看,发现院里有大片菜园、果园,养了鱼、猪、鸡、鸭,房前屋后有花木。老人吃讲营养,睡讲科学,早上锻炼,
晚上看电视,谈古论今,不觉孤独,老人们说,“真正过上了社会主义日子”。
对曾经饱受血吸虫病之害的余江人民来说,送走“瘟神”后的4 0 年,是光荣与压力、幸福与奋战并存的4 0 年,不论遇到何种风雨、曲折,余江人民都努力奋斗,年年有进步、有提高。当然,大变化、大发展还是发生在改革开放后的2 0 年间。作为树起“第一面红旗”的地方,余江人民在加快致富步伐的同时,更不会放松送“瘟神”的长期斗争。(新华社供本报专稿)
图片均由江西日报提供
《华东新闻》(1 9 9 8 0 7 1 5 四版)
今日余江县城一角
四十多年前的余江“千村薜荔人遗矢,万户萧疏鬼唱歌”的惨状。